在疫情防控之下,馬克思主義學院做到疫情防控與發展兩不誤,根據學校行政院長工作會議精神,對標學校黨政工作要點,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各項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工作。學院積極開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的申報與專家輔導、中青年學術工作坊和鼓勵教師撰寫學術論文等科研工作。學院通過“學科—平臺—團隊—成果”的基本發展思路,加大學科建設和科研力度,激勵教師的科研積極性。
學院動員和鼓勵教師積極申報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為提高項目申報質量和水平,學院舉辦了兩輪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申報專家咨詢會,上海財經大學魯品越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張志丹教授、復旦大學陳學明教授、國防大學孫力教授應邀參會指導。專家結合申報選題及匯報情況,從項目選題凝練、研究邏輯結構、文本形式規范、學術理論支撐、研究現實意義和主要創新特點等申報中的關鍵點和常見問題進行了細致點評,并給出了客觀、中肯的項目意見和建議。經過校內競爭申報,馬院共有10位教師成功申報,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7項,創下了學院申報國家社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數新高。


馬克思主義學院以申報碩士學位點為契機,學院通過“學科—平臺—團隊—成果”的基本發展思路,加大科研和學科建設力度,依托學科搭建交流的平臺,打造學科團隊,并形成學術成果;學院加強科研管理工作,通過“馬克思主義大講堂”“青年學術論壇”“研究生讀書沙龍”等形式,開展學術講座與學術交流活動。學院接下來將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青年學術工作坊,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梧作《面向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報告;開展馬克思主義大講堂,邀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鄒詩鵬教授作報告。學術交流活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活躍了學術研究氛圍,提高了青年教師科研興趣。

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中,學院教師積極投入到科研中,在科研耕耘中,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科研成果。如發表論文有“數字勞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思想理論教育》,王永章,2022第2期;“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路徑選擇與策略分析——基于上海浦東新區社區疫情的防控實踐”,《上海黨史與黨建》顧燕峰,2022第1期;“中國共產黨建黨籌備期意識形態理論構建的特質分析——以《共產黨》月刊為視角”,《學習論壇》,徐志堅,2021第6期;“社會主義精神生產對資本主義精神生產的解蔽與超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毛天虹,2021第7期;經濟權力:大數據倫理危機的社會關系根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張以哲,2021第2期;“生命的自主極性運動:論福柯‘治理術’概念中的康吉萊姆生命哲學意蘊”,《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樊熙奇,2021第4期等。
戰“疫”科研人說: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研室主任徐志堅副教授:這段時間我一方面需要靜養身體,另一方面,還需做科研課題的申報和論文的修改,研究生論文的指導審閱。自覺遵守疫情防控的要求,宅在斗室中,幾件事輪流干也算是休息了。期待疫情盡快過去,自己身體盡快康復,能放手多干一些事情。
學科骨干張學浪副教授: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默默耕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學科骨干樂曉蓉副教授:作為思政課教師要有知識視野和創新思維,科研是提升理論視野和教學能力的源頭活水。因有課題結題的目標和壓力,疫情期間少了外出的奔波,正好是靜下來去閱讀經典文獻,研討記錄研靈感,思考和梳理知識體系的契機。希望花落疫情去,科研人早結碩果。
青年教師樊熙奇博士:作為一名高校老師,教學與科研是自己的主要工作。申請國家級與省部級課題,一方面是自己科研工作的必要部分,另一方面也正好借著這個機會,系統整理自己的研究內容,明確自己近期的研究方向。
新進青年博士孫子怡:隨著學校疫情防控各項舉措的落實和推進,為了服務學院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我在居家期間遵守學校和學院的工作任務安排,申請和修改課題,聆聽各位專家對學院老師課題把關診脈,受益匪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