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0 來源:上海教育
閉環(huán)管理之下的校園仿佛進入了慢生活,可是校園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步伐卻按下了加速鍵。
10分鐘內集結完畢的志愿者隊伍,12小時走了10公里的校園志愿者,還在哺乳期卻選擇駐守校園的輔導員,忙碌到凌晨走路一瘸一拐的后勤工作保障人員......每一位堅守在平凡崗位上的人都閃著點點微光,他們匯聚在一起便成了可以照亮前方的光束。
學校啟動準封閉管理后,僅物資調配就有50多人參與,物業(yè)辦4位管理干部和一線后勤員工一起,每日工作超過10小時。“大家睡在辦公室,遇到突發(fā)事件,撂下筷子就需要趕赴現(xiàn)場。”總務處物業(yè)管理辦公室主任陳戈說。
讓陳戈感動的是,緊急關頭,很多院系教職工、輔導員和學生們一起共克時艱。一名學生打飯時看到不停在做消殺保潔的阿姨,主動詢問是否可以加入。不少學生志愿者參與引導講解、協(xié)助刷卡、掃碼做核酸,還有搬運物資等。部分后勤老員工因為不精通數(shù)碼產(chǎn)品,志愿者也耐心溝通和指導操作。
在學校的有序組織下,全體醫(yī)護人員堅守崗位,志愿者全程引導,廣大師生積極配合,核酸檢測現(xiàn)場秩序井然。在志愿者招募信息發(fā)布后的10分鐘內,500余位志愿者火速集合完畢,分布在校內核酸檢測、餐飲保障等各個崗位,勇往直前,助力校園在疫情防控態(tài)勢下正常運轉。在市、區(qū)、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盡全力保障垃圾清運工作有序進行,及時清運醫(yī)療廢棄物、涉疫混合垃圾、餐廚垃圾、常規(guī)生活垃圾百余噸。
同濟速度和溫暖是一束束微光的匯聚,人人都是志愿者,接到核酸檢測通知的1小時內,志愿者報名人數(shù)超過1000人,最快一支隊伍從發(fā)出招募通知到成隊到崗僅15分鐘,無數(shù)個志愿者召集群火速滿員。無論什么時候,他們都隨時待命,直至深夜,他們才結束志愿服務工作,雖然疲倦,但他們總說:“我還可以堅持。”這就是同濟人同舟共濟的精神力量。
華東師范大學
“還需要人手嗎?”“我可以隨時上崗!”校園封閉管理期間,華東師大學生志愿者群里總被這些話刷屏。截至3月18日,閔行和普陀兩校區(qū)共招募學生志愿者825人。
除了服務在一線的志愿者,校學生藝術團的志愿者們還為校園中的同學們帶來“‘微光·閃亮’校園音樂會”,給封閉在校園中的同學帶來快樂。同時,志愿者們還第一時間開播了“ECNU radio”華東師范大學青年FM,用聲音陪伴每位師大學子。
17萬步+通話400分鐘:學校實施閉環(huán)管理后,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精細化工研究生第一黨支部書記、應用化學專業(yè)2020級碩士研究生李承霖第一時間請纓參與校園疫情防控工作。一周的時間,李承霖在校園里走了17萬步、通話時長超過400小時,參與了7次核酸檢測工作以及物資搬運、食堂引導為在寢室健康觀察的同學餐食配送等志愿者協(xié)調工作,“辛苦了”“謝謝”成為了他近日的社交高頻詞。
在嚴密的防護措施下,每次工作結束,李承霖的身上都會留下一片片汗?jié)n,臉上也留下了口罩的勒痕,但他認為,這都是華理人最美的戰(zhàn)“疫”印跡。
最近的校園里,很多人都聽過這么一句話,“上外是真能處!大家的需求和反饋,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西索園里,有的老師與16個月的孩子隔門相望,為了照顧學校里的孩子們,已經(jīng)許久沒有回家照顧自己的寶寶了;有的老師下雨為同學們搬運物資,身上淋濕了也毫不在意......還有更多的上外師生員工,大家攜手艱難時,與SISUer們日夜陪伴度過這段時光。他們的守護也讓大家相信:很快,我們就能再次擁抱春天。
他們,支起行軍床
他們,見過凌晨2點鐘的東華
他們,每天微信運動步數(shù)都超過2萬
……
近日,東華大學兩校區(qū)啟動封閉管理
有那么一群校園“守護者”
挺身而出
在平凡中堅守,在堅守中不凡
他們用閃閃發(fā)光的舉動
護航師生健康安全
迸發(fā)出太多令人破防的瞬間!
“和衷共濟,風雨一堂” ,正如上海財經(jīng)大學校歌《共鑄榮光》所唱。無論是忙碌的疾控“大白”、腳步不停歇大的校園保障人員,還是精心守護在線課堂的教師、潛心的修學的上財學子,每一位閃閃發(fā)光的你我,齊心協(xié)力,共同守護這春光里每一方平靜的書桌。
整齊排列做核酸檢測的隊伍旁、閉環(huán)管理的宿舍樓宇里、每個食堂的入口處,都有身著綠色馬甲忙碌的身影,這是一支由上海理工大學學生會、研究生會和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同學們組成的志愿者隊伍,他們或提醒著同學們規(guī)范佩戴口罩、或維持著現(xiàn)場秩序、亦或是給師生送去熱乎的飯菜,用及時有效的行動詮釋著抗疫志愿者的擔當與責任。校團委和研工部組建了600余人的志愿者庫,他們的腳步走遍校園的每一個地點,為守護校園平安貢獻青年力量。
進入準封閉管理后,上戲舞蹈學院虹古路宿舍的278名學生全面開啟了線上學習。與此同時,為了及時回應同學們在特殊時期的關切,虹古路宿舍內的志愿小屋也正式開放,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支持和幫助。志愿者們每天排得慢慢的日程表,都在提醒著大家在特殊時期身體力行地踐行“至善至美”的校訓,讓自己的行動成為這個春天的一部分。
核酸檢測點邊,接駁車站點旁......校園內處處可見上體“小火炬”的身影。一名“小火炬”說:“每次學校組織集體做核酸的時候,我們都會派出一支30人左右的小分隊,大家輪班工作,幫醫(yī)務人員減輕點壓力。”
這群來自上體的“小火炬”,是點點星光,匯聚起來的光芒,可抵萬難,能暖人心。
校園封閉管理之初,在華政退役士兵齊聚的微信群中迸發(fā)出強烈的抗疫愿望。脫下軍裝的他們擰成一股繩、義無反顧地走上一線。在熱忱的奉獻精神中,國防教育協(xié)會派出的退役士兵組成突擊隊來到隔離管控的學生們的身邊,不畏困難、毫無怨言、辛勤付出,盡顯軍人本色。
3月16日學校的老師們進行了一場暖心接力。有一名同學在核酸檢測排隊入場前不慎扭傷腳踝,行走困難。賈亮老師發(fā)現(xiàn)后,全程背著學生,在幫助其完成核酸檢測后,又將其送到校醫(yī)務室就診。由于傷勢嚴重,這名同學需要轉診至校外醫(yī)院,輔導員蘇巴提幫助她收拾好隨身物品送至一號門,并為她安排好前往醫(yī)院就醫(yī)。診治過程中導師陳曉武及妻子全程陪同,安撫同學情緒,就醫(yī)結束后將其送到校外隔離點,并叮囑她按時服藥及后續(xù)養(yǎng)傷注意事項。
他們積極配合學校相關防疫政策和要求入校隔離,同時也義無反顧地加入志愿者隊伍,一邊協(xié)助學校運送餐食物資,一邊記錄著這場戰(zhàn)“疫”的動人瞬間。一個人的課堂、長而有序的檢測隊伍、盡責認真的檢測人員、辛勤堅守的志愿者們、熱氣騰騰的后廚......每個場景都有他們的身影,每條路徑都有他們的陪伴,他們用手機傳遞戰(zhàn)疫“一線”情況,用鏡頭展現(xiàn)背后默默無聞的故事和閃閃發(fā)光的精神。
阿卜杜熱西提·阿卜力米提同學曾在四川某地武警部隊服役。入伍后在新兵訓練期間,看到戰(zhàn)友們有需求,便自學了理發(fā),在服役期間幫助戰(zhàn)友們修剪頭發(fā)。學校封閉管理以來,看見頭發(fā)漸長的隊員們,阿卜杜熱西提同學再次主動拿起理發(fā)器,幫助隊員們理發(fā)。
3月2日,第一次全員核酸檢測時,于昕然聽說退役學生們組建了橄欖綠突擊隊,就立刻聯(lián)系了隊長趙永吉要求加入。接到通知后就和其他成員一起,集合到上海大學武裝部。于昕然主動要求跟其他隊員們并肩戰(zhàn)斗,并承擔起了后勤工作,為其他隊員們準備物資,整理床鋪,匯總數(shù)據(jù),被其他戰(zhàn)友稱為橄欖綠突擊隊里的“花木蘭”。
紅馬甲、藍馬甲,在學生社區(qū)內總能看到穿梭在各樓間的忙碌身影。截至3月17日,已有1987名志愿者積極投入到社區(qū)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中,服務總時長約4907小時,上崗總人次近3000人次。這群可愛的志愿者們,用他們的責任與擔當展現(xiàn)了SUIBE青年最美的模樣。核酸檢測,有序疏導;餐飲保障,暖心護航;垃圾清潔,文明指引……每一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從宿舍區(qū)到大操場,有這么一群人,在短短幾天中便已將這十分鐘的路程走了數(shù)十次來回;從烈日到大雨,有這么一群人,在短短幾天中便已將這程園從瀟瀟雨幕看到朗朗晴空。脫下志愿者服的他們,也只是年華正好的普通學生,但為了守護他們熱愛著的、生活著的程園,他們選擇在熙攘的人流中成了“逆行者”。從維持隊伍秩序井然到協(xié)助分批安排檢測流程,滴滴汗水劃過他們光亮的額頭,留下幾道口罩的印痕,但他們的眼睛卻一如既往的明亮奪目,洋溢著他們動人心弦的笑意。
這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職責。在上應大校園封閉管理期間,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忙碌奔波,盡心盡力守護著大家的校園和生活。
他們手握校園“安全之盾”,夜以繼日堅守在校門出入口重點部位,開展安全檢查與巡邏執(zhí)勤,全力保障師生安全;他們手握校園“消殺之盾”,定時定點開展校園全方位消殺工作,力求做到全覆蓋、無死角;他們手握校園“健康之盾”,駐守食堂,控制人流量,疏導師生有序排隊,讓一切秩序井然;他們手握校園“衛(wèi)生之盾”,迎著晨曦打掃美化校園,為師生帶來最舒適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他們手握“導航之盾”,每天不間斷巡視樓宇,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話語里盡顯濃濃的關懷......

輔導員抗疫進行——葉爾森﹒達吾來提汗老師的一天:
6:00 起床投入“戰(zhàn)斗”模式
9:00 辦公室核查學生一生一檔情況
10:30 處理學生事務
11:40 抽空開個線上班會
12:30 抓緊干飯
13:00 參加疫情防控工作學生條線例會
14:30 網(wǎng)格化管理樓棟負責人上線
16:30 兩萬步達標
18:00 學院班主任工作例會
19:30 運動打卡
21:00 對學生的睡前叮囑不能忘
22:00 梳理一日工作
23:00 晚安,明天又是新的開始,加油!
葉爾森老師是上海電機學院輔導員隊伍中的普通一員,他的一天也是輔導員們的日常寫照,一個人的力量可能是渺小的,然而涓涓細流匯聚成磅礴力量,團體的力量卻是巨大的,大家一起攜手并進,必將眾志成城,所向披靡!
從宿舍走到食堂,是幾百步;從食堂走到核酸檢測點,也是幾百步。他們的微信步數(shù)上,累積了無數(shù)個幾百步。他們是任勞任怨的宿管阿姨,每天不厭其煩地敲著門,輕聲詢問大家的近況;他們是無私奉獻的志愿者,散落在校園各個地方;他們是熱愛音樂的表演者,在核酸檢測點安撫情緒,將“大白”們手上的棉簽棒變成指揮棒......學校封閉管理后,校園里都慢了下來,但是他們,雷厲風行,毫無怨言,奔赴在校園的各個角落。
王雅是上海健康醫(yī)學院61名專職輔導員中的一員,尚在哺乳期的她毅然與家中小寶寶灑淚分別,第一時間主動加入校園抗疫駐守隊伍。她24小時全天候駐守學生生活園區(qū),關心每一名同學的生活、心理和學習,將學校的暖心保障措施及時準確傳達給每一名留校學生,用自己專業(yè)的心理學知識為學生解疑釋惑。
48094的步數(shù)見證了杉達人的工作軌跡。后勤趙老師,在學校開啟閉環(huán)管理的那一刻,就開始奔走。他帶領安保人員第一時間前往食堂拉起警戒線限制人流,前往田徑場拉起一道道隔離線準備當晚的核酸檢測排隊通道,往返于校門口和后勤保衛(wèi)處運送多次物資。“人員不夠,我們就自己頂上。”趙老師和他的同事,從中午一直忙碌到凌晨3點,坐下的那一刻,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因為走了太多路,腳踝已經(jīng)腫成饅頭,去醫(yī)務室拿完一個冰袋敷上,第二天又在校園看到了他一瘸一拐的身影。
上海東海職業(yè)技術學院
黨員教師志愿者,堅守在抗疫一線。
在這個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師生們自發(fā)組成了一支“光能”巡邏隊,隊伍采取輪班制度進行秩序維護、采集引導、物資搬運、安全巡視等工作。隊員們堅守在現(xiàn)場的每一個崗位上,為平安校園保駕護航。
中僑青年穿上各色的馬甲,統(tǒng)一擁有了新身份:中僑青年志愿者!他們有的志愿服務于全校核酸檢測,為全校師生近30000人次提供秩序引導等工作;有的志愿服務于學校落實閉環(huán)管理期間的送餐服務,搬著裝滿盒飯的餐箱,奔走不息,穿梭于各個寢室樓。他們日均步數(shù)25000步以上,爭做微信步數(shù)里的最強王者!
連日來,學校共計出動志愿者200余人,協(xié)助進行核酸檢測、食堂秩序引導、校園巡查、宿舍門口分流引導、物資運送等志愿服務,服務時長超350小時,在疫情防控中匯聚青春合力。在一名志愿者骨干的抗疫日記里這樣寫道,“我們組建了一支防疫志愿者隊伍,有物資組、機動組、核酸組、餐飲組等,同學們一呼即應,盡自己所能為抗擊疫情貢獻綿薄之力。3月15日或許是最‘累’的一天,我們防疫12小時,整整走了10多公里。核酸檢測期間我們的志愿者隊伍井然有序,每一位同學都配合著我們的工作,保持著間距,這種默契的感覺很溫暖。”
上海震旦職業(yè)學院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由退役學生組成的平安志愿者行動隊發(fā)揮退伍不褪色的精神,主動請戰(zhàn),積極奉獻,在校園內安全巡邏,守護震旦平安。
核酸檢測現(xiàn)場,志愿者們穿著白色的防護服,細心工作,分工明確,有的在門口查看檢測碼,有的維持現(xiàn)場秩序,有的協(xié)助檢測人員登記信息。到了中午,志愿者們輪班吃午飯,始終保持著核酸檢測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志愿者們的協(xié)助下,為期兩天的核酸檢測工作順利完成。
疫情防控期間,全體輔導員駐守值班,定期來到宿舍關心同學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情況;退役士官和退伍大學生組成民兵連,參與聯(lián)防聯(lián)控,時刻巡視,筑牢防線;后勤服務人員連續(xù)作戰(zhàn),堅守職責,對校園全面消殺。
為了保障封閉管理模式期間校園的正常運轉,全校所有教職工根據(jù)防疫工作要求輪崗值守,他們科學部署,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他們認真細致,不忘記每一位學生;他們忙而不亂,不忽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謝謝!致敬!辛苦了!”“加油,一定會雨過天晴!”“感謝來去匆匆的溫暖”……悄然間,上海農林學生宿舍樓道間多了很多溫馨的小貼紙。原來,這些暖心的話是學生對入駐宿舍黨員教師們的“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