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來源:勞動觀察 作者:郭娜

上海二工大的老師們以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為全市疫情防控大局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黨員干部沉下去,黨旗高高揚起來。勞動報記者從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黨員干部和教師亮身份,見行動,主動請纓下沉到社區支援疫情防控,全力支援基層一線抗疫力量,與社區干部群眾并肩作戰。
“下沉日記”:是記錄,更是鞭策
在接到市委組織部發出的“黨員下沉一線支援抗疫”的短信通知后,組織部陳佳靖老師第一時間向合慶鎮黨委電話報到,帶上被子和洗漱用品來到慶華居委的辦公地點云舒苑小區。居委書記張宇華在介紹了工作內容和辦公環境后,表達了住宿條件艱苦怕女同志不適應的擔憂,陳老師卻毫不在意,她表示:“我是來幫忙干活的,您們可以克服的困難我也可以!”

第二天一早,陳佳靖穿上“大白”裝,來到小區開展核酸秩序維護、檢測協助等工作,她主動熱情,積極投入,與居委工作人員和社區志愿者一起默契配合,嫻熟地進行封管、封箱、清點、消毒等一系列規范操作,有序完成了三個社區2600多名居民的核酸檢測工作。回到居委后,更是一派忙碌景象,電話鈴聲響個不停,現場接待居民訴求以及各類數據整理報送,一直忙到天黑。
每天晚上,在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陳佳靖還要在手機上認真記錄“下沉日記”:復盤全天工作,思考可以改進之處,考慮更優化線路,書寫感受心情。她在日記中寫道:“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正是因為基層一線的工作者們‘疫’往無前的擔當和全力以赴的奮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才多了一份保障。”寫完日記,陳佳靖會感覺一天的疲勞一掃而光,渾身仿佛又充滿了能量。她說:“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上海這座城市。疫情終將過去,未來充滿希望”。
隨時待命,既是前線“運輸隊”又是防疫“屏障”
凌晨,當大多數人已經進入夢鄉的時候,下沉到楊浦區防疫指揮部閉環轉運組的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常崢斌老師還在忙碌地工作。轉運任務需要隨時待命,常崢斌老師已連續多天不分晝夜地奔波于街道、居民區和隔離點之間。轉運組負責楊浦區12個街道密接人員的轉運工作,常老師負責其中4個街道人員的相關轉運事宜。他負責與各個街道對接,確認轉運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安排車輛上門接駁、查明路線、人員接送以及隔離點安置、抗原檢測等一系列工作。

把自己“裝”進防護服中,“白加黑”,連續幾個小時不能吃喝,奔波轉運,已成為工作“常態”。盡管累,盡管有壓力,常崢斌還是像平時在學校管理資產一樣認真耐心細致地開展著轉運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工作,做到細之又細,既有原則又有人性化措施,在確保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滿足群眾的正常訴求,做好戰疫前線的“運輸隊”,為社區豎起一道防疫的堅實“屏障”。常老師說:“疫情之下,每個人都不容易,每每聽到轉運人員到達目的地后的那一聲感謝,我都十分感動。這也激勵我更要扛起黨員的責任,成為保護群眾的‘逆行者’。”
服務好群眾,凝聚抗疫“聚合力”
“王姨,家里缺不缺物資?”“李叔,家里還有哪些困難?”
上午,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劉宸老師和踴躍村黨支部丁書記一起挨家挨戶了解村民情況,將村民們的急難愁盼問題一一做好記錄。下午,根據村民們反映的情況,聯系相關保供單位協調調配相關物資送到村委,并和工作人員逐一發放政府愛心大禮包。這是劉老師下沉基層后普通的一天,也是萬千抗擊疫情志愿者每天工作的縮影。
劉宸來到高東鎮踴躍村報到后迅速進入角色,白天忙工作,晚上就住在村委會老年活動室。他深入村民,了解村里情況,發現村里小路多,居民居住分散,管理起來難度較大,根據村里實際情況,劉宸和臨時黨支部成員們一起商量決定組建“消殺突擊隊”和“幫困服務組”,做好村里環境消殺和困難戶幫扶等相關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針對性。

“服務群眾,就要時刻準備著,哪里有需要支援到哪里。”保衛處王洪濤老師和劉宸老師同在高東鎮居委下沉,王老師在前期和志愿服務隊成員一起負責轉運居民生活用品、配發政府保供物資等,卸貨、提菜、搬運……確保物資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居民手中。經臨時黨總支決定,王洪濤被調至攻堅組,負責確診患者中轉工作。
據了解,二工大還有一大批下沉到社區的志愿者教師,他們根據市委組織部的部署要求,以“我是黨員我先上”的擔當精神,“舍小家為大家”,日夜奮戰在社區這個疫情防控的主陣地,以“疫情不退,我們不撤”的必勝決心,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做起,做好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原始鏈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sz/content/018055de0855c0010000df844d7e124a.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