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來源:青春上海 作者:劉昕璐

黨員干部沉下去,讓黨旗高高揚起來。面對復雜嚴峻的疫情形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黨員干部和教師亮出身份,主動請纓下沉到基層村鎮,支援疫情防控,全力支援一線抗疫力量。他們把自己“裝”進防護服中,實現“白加黑”,與社區干部群眾并肩作戰,以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隨時待命,既是前線“運輸隊”又是防疫“屏障”

子夜,當大多數人已進入夢鄉,下沉到楊浦區防疫指揮部閉環轉運組的二工大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常崢斌老師往往還在忙碌地工作。
轉運任務需要隨時待命,常崢斌已連續多天不分晝夜地奔波于街道、居民區和隔離點之間。轉運組負責楊浦區12個街道密接人員的轉運工作,常老師負責其中4個街道人員的相關轉運事宜。他負責與各個街道對接,確認轉運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安排車輛上門接駁、查明路線、人員接送以及隔離點安置、抗原檢測等一系列工作。
把自己“裝”進防護服中,“白加黑”,連續幾個小時不能吃喝,奔波轉運,已成為工作“常態”。盡管累,盡管有壓力,常崢斌還是像平時在學校管理資產一樣認真耐心細致地開展著轉運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工作,做到細之又細,既有原則又有人性化措施。在確保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滿足群眾的正常訴求,做好戰疫前線的“運輸隊”,為社區豎起一道防疫的堅實“屏障”。
常崢斌說:“疫情之下,每個人都不容易,每每聽到轉運人員到達目的地后的那一聲感謝,我都十分感動。這也激勵我更要扛起黨員的責任,成為保護群眾的‘逆行者’。”
發掘年輕生力軍,推行“團員骨干包樓包戶”

科研處王浩老師來到祝橋鎮東港花苑居委報到,臨時住宿點成為近期的“家”。東港花苑居委面積大,社區人口多,老年人占比高,原居委會工作人員一度全部被隔離,由增援人員成立臨時黨支部,疫情防控工作難度陡增。
王浩負責居委其中一個卡點的聯絡協調工作,按照居委管理要求,卡點實行24小時輪流值守制度,嚴格對出入人員進行排查登記,落實查驗核酸檢測結果等防控措施,做好核酸檢測、環境消殺等工作,筑牢疫情防控“防護墻”。
到崗的第四天,疫情仍較為嚴重,經研究,居委決定將轄區(城中村)按區域分割,各個點位擊破。王浩與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們克服人手短缺、情況不熟等困難,日夜奮戰,一起帶領志愿者團隊完成了6000多居民的三次全員核酸檢測和救援物資發放等工作。
由于社區老齡化嚴重,為發掘年輕生力軍,臨時黨支部商量,成立臨時團支部,由團員骨干包樓包戶,以解決樓棟定時消殺和獨居老人購藥購物等難題。新方法的推行,讓大家看到了工作的效率和群眾的滿意度。
“關鍵時刻,我們黨員就要站出來,以黨建帶團建,黨員帶團員,發揮更多力量,爭當抗疫的先行者,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王浩說道。
服務好群眾,凝聚抗疫“聚合力”

“家里缺不缺物資?”“家里還有哪些困難?”……上午,下沉基層的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劉宸老師和踴躍村黨支部丁書記一起挨家挨戶了解村民情況,將村民們的急難愁盼問題一一做好記錄。下午,根據村民們反映的情況,聯系相關保供單位協調調配相關物資送到村委,并和工作人員逐一發放政府愛心大禮包。這是劉宸下沉基層后普通的一天,也是萬千抗擊疫情志愿者每天工作的縮影。
來到高東鎮踴躍村報到后,劉宸迅速進入角色,白天忙工作,晚上就住在村委會老年活動室。他深入村民,了解村里情況,發現村里小路多,居民居住分散,管理起來難度較大,根據村里實際情況,劉宸和臨時黨支部成員們一起商量決定組建“消殺突擊隊”和“幫困服務組”,做好村里環境消殺和困難戶幫扶等相關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針對性。
劉宸說:“這幾天的工作使自己深刻領悟到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方法無比正確,只有這樣才能融入群眾,取得群眾的信任,更有效地開展工作。”
“服務群眾,就要時刻準備著,哪里有需要支援到哪里。”保衛處王洪濤和劉宸同在高東鎮居委下沉,王洪濤在前期和志愿服務隊成員一起負責轉運居民生活用品、配發政府保供物資等,卸貨、提菜、搬運……確保物資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居民手中。經臨時黨總支決定,王洪濤被調至攻堅組,負責確診患者中轉工作。一到新的工作地點,王洪濤又馬上跟著大家熟悉環境和工作流程,并開始準備第二天一早消殺用的物資……
疫情不退,我們不懼不撤。這是這群黨員教師堅定的誓言和行動。
原始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2/04/29/165120198712020418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