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5 來源:學習強國 作者:徐瑞哲

今天(5月5日)立夏,氣溫日升。保供物資需要消殺,卻無法脫離冷鏈,難道冒著零下18攝氏度的低溫入場進箱?
最近,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校門口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集裝箱式白色“方艙”。這一自主設計并建立的集中式冷鏈物品消殺站,實現了冷鏈物品在校外緩沖區進行過程性低溫臭氧消殺,搞定了消殺人員的兩難問題。
為進一步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各單位嚴把冷鏈物品的入口關,它們的消殺也成為物資消殺工作的難點。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通用的消毒劑和六面消殺技術,均在常溫條件下進行操作。而隨著天氣回暖升溫,冷鏈物品的消殺、靜置,必然帶來因物品自然解凍而產生的食品安全風險。
如何實現在消殺過程中冷鏈物品不解凍,從而實現食品安全風險和防疫安全風險雙阻斷,變為防疫工作一道難題。為把好冷鏈物品進校第一關,二工大疫情防控工作小組消殺專班決定在物品進入末端冷庫前,增加入校緩沖區的“中間冷鏈消殺環節”。
來自智控學院的何成教授團隊主動承擔建設任務,在短短一周內,完成了方案設計、設備采購和現場組裝,建立了集中式冷鏈物品中轉處置點。對此,校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消殺專班成員、后勤服務中心主任李琦明表示:“集中式冷鏈物品中轉處置點利用現有設備進行改造,價格較為經濟,投建快速。”
由此一來,校外緩沖區完成消殺,可避免校內外接觸,大大降低污染風險。通過制冷設備,結合臭氧快速消殺,使整個過程的物品溫降在不影響食材質量的可控范圍內,而且裝置在每次消殺后,可進行徹底的空氣交換,從而使進入消殺空間的搬運人員健康也不會受到影響。
設置集中式冷鏈物品中轉處置點,最大程度減少病毒“物傳人”概率,也最大程度提高冷鏈物資保險系數。二工大團隊期待這項科技得以更廣泛應用,發揮高校技術優勢為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為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增智賦能,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