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重視教學質量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展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課堂教學成效,5月10日下午,我校“教學創新月”系列活動第四期——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分享會在19號樓301舉行,是在前期課程思政領航計劃建設基礎上,進行學院、專業、課程層面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分享與交流。活動共邀請來自6個學院的8位教師作主旨報告,并面向全市高校進行了同步線上直播,來自校內外的160余名教師參與了線上線下學習互動。活動由教務處副處長夏妍春主持。
智能制造與控制工程學院李寧老師作“智控學院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與探索”的報告。她從內容體系、方法體系和工作體系三個維度講述學院課程思政建設整體設計和做法,以確保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實現。
經濟與管理學院的羊英老師介紹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情況,她分享的主題是“數字領航,打造一體化專業思政育人體系”。報告中涉及數字化賦能專業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向Z世代設計的數字化思政內容共享平臺等內容,引發我們對數字化帶來的優勢在教育教學領域應用等方面的思考。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馬闖老師作“思政融入模式下《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經驗”的報告,提出課程面向網絡工程以及相關專業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思政融入和價值引領的具體方法、舉措。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夏天老師作“從內容到內融《影視編輯與合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的報告。他提出“內融”是課程思政教學的根基,并分享了相關案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實現課程思政的創新教學設計。
應用藝術設計學院的沈婭老師作“立體融合式課程思政實踐探索——《設計構成A》”的報告。她詳細介紹了課前啟發、課中內化到課后轉化各個環節的課程思政融入方法,對學生培養的產生了積極影響。
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梁波老師作“系統化課程思政建設思考與實踐,以《水污染控制工程》為例”的報告。他介紹了整體設計思路,提出摸清授課對象,以便做到案例適宜,精準選取路徑,實現課程素養目標;同時借鑒“查表法”,設計了隱性素質定量化考核方法。
經濟與管理學院的相雨佳老師作“基因式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實踐《稅收籌劃》”的報告。她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式”課程思政理念,試圖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的基因中。她還運用“心理學量表”進行課程思政效果的前測、后測的跟蹤性評價,以更好地反映學生在整個課程中的成長和變化。
外語與文化傳播學院的王路老師作“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分享”的報告。她按照管理學的思路,即“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落地《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在新時代要加強思政工作、加強課程思政、加強教材思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從學生身邊和實際出發等一系列要求,為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次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分享活動既是“教學創新月”系列活動之一,同時也是我校已經啟動的“教學質量月”的重要活動之一。
在上述背景下,分享會為我校教師提供了交流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管道,使教師在交流分享中學習其他教師的思政經驗,看到學校的課程思政教育工作不斷升級和改進,也指明了今后建設的方向,即課程思政建設不僅體現在一節課上,更是要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設計思考課程思政目標、思路、方法和路徑。教師應基于學校的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及人才培養要求,挖掘與提煉本門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圍繞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課程體系,確立本門課程和整個專業課程體系所需達成的課程思政目標,并體現與其他課程的聯動與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