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來源:東方教育時報 作者:臧鶯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前夕,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接連上演兩場溫暖的生命接力。4月29日,2022屆校友鄭昊麟在上海長海醫院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成為上海市第713例、該校19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而就在十多天前的4月18日,2018屆校友付泰源完成了上海市第708例、學校第18例造血干細胞的捐獻。兩位青年以青春熱血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青年節到來之際送上“愛的禮物”,交出了屬于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答卷。
打破刻板印象:
從“誤解”到主動加入生命接力
回憶起捐獻初心,鄭昊麟坦言曾對造血干細胞捐獻存在“開背抽骨髓”的刻板印象。2019年,學校學長學姐的成功捐獻事跡讓他了解到,捐獻流程與獻血類似,便毅然報名入庫。2024 年初首次匹配成功卻因體檢“沉默期”錯失機會,2025 年初再次接到通知時,他“想都沒想立馬答應”,在家人鼓勵下堅定完成這場跨越兩年的生命之約。采集結束后,他深情寄語患者:“愿你帶著愛和希望,重新擁抱生活。”
鄭昊麟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
付泰源的捐獻之路則始于2014年入學時的一次宣傳活動。“當時覺得能救人,就登記了。”十年后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他才意識到這份承諾的重量。面對首次體檢指標不通過,他連續調整身體狀態,第三次體檢達標后,從蘇州奔赴上海完成“十年之約”。當得知受助者是河南老鄉并收到飽含感激的書信時,他感慨道:“慶幸自己從未放棄。”
付泰源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
校園公益傳統:
19次“生命相遇”背后的育人密碼
短短兩周內的兩場生命接力不是偶然。截至目前,二工大已有19名學生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6000 余名師生加入中華骨髓庫,捐獻規模在滬上高校位居前列,創下“每40名上海市捐獻者中就有1名二工大學子”的奇跡。2024年,學校更以“1年4例、4個月3例”的高頻次書寫公益傳奇。
鄭昊麟、付泰源捐獻造血干細胞榮譽證書
捐獻當天,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吳沛東與上海市紅十字會赴醫院慰問,市紅十字會志愿服務部副部長張懿特別點贊:“二工大師生的公益擔當,讓‘生命接力’理念深入人心。”
吳沛東與上海市紅十字會看望鄭昊麟
海市紅十字會看望付泰源
據了解,二工大依托造血干細胞志愿服務隊,通過專業化宣講進行科學宣教,提供全流程保障,將“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訓精神融入育人實踐。從2005年上海市第59例、學校第1例的丁杰到2025年的鄭昊麟、付泰源,十九次“生命的美麗相遇”,正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生動注腳
上海第二工大學中華骨髓庫志愿者招募活動
五四精神的青春注腳:
以熱血傳遞人間大愛
在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兩次捐獻見證著同樣一個青春抉擇:鄭昊麟忍受4天動員劑注射的不適,付泰源為達標堅持三個月健康管理,他們用行動擦亮“00 后”“95 后”的代際標簽,讓“奉獻”二字閃耀著新時代的青春光芒。正如鄭昊麟所說:“捐獻不是終點,而是愛傳遞的起點。”付泰源則從患者感謝信中讀到更深的責任:“要讓愛心成為生活的常態。”
截至目前,二工大捐獻者累計為19個瀕危生命點燃希望,其背后是6000余個“潛在救星”的默默守候。隨著2025“五四”鐘聲的敲響,這些在實驗室、職場與病房間奔走的年輕人,用熱血擔當詮釋著“青年力量”——是在他人需要時毫不猶豫伸出的雙手,是將個人價值融入社會所需的赤子之心。
在這個春天,兩場生命接力的故事仍在延續。“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用愛拓展生命的寬度。”當一袋袋承載著希望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被送往病房,19次“生命相遇”早已超越個體善舉,成為一所高校、一群青年向社會遞交的溫暖答卷。這,便是“五四精神”在新時代最動人的回響。
原始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JaiCnrDkQYhNXBKUfO2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