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我校2018屆畢業生芮迎迎的畢設作品《機器人五禽戲》亮相央視,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非遺里的中國(安徽篇)》節目播出。節目中,由芮迎迎設計的呆萌機器人虎虎生風地打五禽戲,從虎撲的單腿平衡,到鳥飛的重心轉移,每一幀“科技含量”都拉滿。
據了解,《機器人五禽戲》作品有三大特點:(1)文化傳承創新:國內首個將國家級非遺五禽戲與仿人機器人結合的文化科技項目,希望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保護非遺文化,吸引年輕群體關注傳統養生文化,進行文化傳承;(2)群體協同算法:使用協同算法實現5臺NAO機器人毫米級動作同步;(3)科技美學呈現:正運動學算法建模,通過25自由度仿生關節還原虎鹿熊猿鳥的神韻動作,使用貝塞爾曲線插值算法優化動作流暢度。
然而,要讓機器人在節目中精彩呈現也不是易事,芮迎迎對此深有感觸:“節目籌備期間,從節目方案討論到錄制效果,從現場布置到調試機器人等各種細節,學校和導師都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導師更是親自帶隊,驅車5小時帶著兩位師弟和六臺機器人前往宣城節目錄制現場,連續4天指導節目排練,打磨細節,才有了這次節目順利精彩呈現。站在央視的舞臺上,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真諦,在于用遠見點燃學生的夢想,用行動支持學生的創新。”
該畢業設計作品由我校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薛建新老師指導完成。薛老師團隊具有10年仿人機器人教學和機器人二次創作經驗,除了機器人五禽戲,更是帶領團隊開發了機器人街舞、機器人太極十三式等成果。另外,薛老師團隊在機器人功能定制、強化學習、輕量級視覺網絡和大模型應用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相關成果目前應用在醫療和健康領域。
芮迎迎同學,是我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第一屆畢業生。該專業于2014年獲批并開始招生,是全國第22個、上海市第二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該專業在學生培養中,一直秉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參與實際項目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迄今為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7%以上,所培養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學生作品登上央視一套,是對我校人工智能教育成果的肯定。我校人工智能類學科和專業布局較早,且已經形成良好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自從2014年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開始招生以來,2019年我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2021年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整合“智能科學與技術”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兩個專業,成立人工智能系。學校更是緊密結合《“AI+教育”行動計劃(2024-2026)》,以產教融合、學科交叉為路徑,積極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通過‘AI+專業’雙向賦能體系落實這一要求。目前,我校已建成169門AI融合課程,覆蓋全部47個本科專業,如《機器視覺技術及應用》等課程直接對接智能制造產業需求。2024級新生全員必修的《人工智能應用與實踐》課程,以“零編程門檻”設計激發學生跨學科創新潛力,數據顯示97%的學生對AI課程效果表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