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來源:第一教育專業圈 作者:謝華清
上海市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啟動,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電機學院5所試點高校發布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并與企業簽約共建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正式啟動實施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上海教育》5月1日刊推出“讓教育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上海應用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企’動”專題。聚焦5所試點高校應用本科人才培養新范式,請書記、校長一起就如何與行業精準對接、緊密合作培養新時代應用本科人才,暢談各自思考。
鏈接現代產業體系
產教融合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強國建設對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必須全面彰顯龍頭牽引作用。日前,上海市啟動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技術大學要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錨定產業變革方向、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對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動作為推動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要以產教融合為基礎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暢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不斷培育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發揮大學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為教育強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01 錨定產業變革方向
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要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推動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是關鍵的落腳點。應用型高校要錨定產業變革方向加強學科專業布局。一是優化供給側布局,做好專業調整“加減法”,著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變革,推進產教融合專業群改革,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的無縫銜接,比如面向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產業鏈布局專業群,既凸顯理工科底色,也彰顯應用型特色。二是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先立后破”,加快布局面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急需學科專業,分類逐步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探索以產教融合為基礎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實現校企雙向賦能,雙向奔赴。
02 聚焦產業發展需求
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對高素質人才的競爭空前激烈,應用型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必須推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無縫銜接,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要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適配度,為推進強國建設培養面向未來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具體而言,一是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探索成建制聯合培養人才,推進“企業出題、校企共答、市場閱卷”協同育人機制,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機銜接,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二是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急需培養人才,發揮優勢聚焦重點行業開設人才培養專項班、訂單班;圍繞特定專業領域開設微專業,跨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三是大力培育匹配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求、對接學科專業布局規劃的高質量師資隊伍,積極聘請產業教授、企業導師協同開展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四是AI賦能產教融合,發揮應用型特色優勢,構建“AI+產業”協同創新生態,比如,積極打造面向智能制造產業人才培養的工程實踐教育教學應用示范平臺、產教融合實訓平臺等,不斷夯實高水平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03 對接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只有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大學作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承擔起推出創新成果的責任,更要暢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地方應用技術大學而言,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必須聚焦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具體而言,一是以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科技變革為目標,推進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建設,推動建立技術轉移“大網絡”。二是創新有組織的科研模式,持續搭建技術轉移“大團隊”,推動成員主動“揭榜攻關”,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地方經濟增長。三是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校企地合作聯盟,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大平臺”,實現高校與行業產業間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四是加強政策支持,著力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松綁賦能,釋放科技成果轉化“大效能”。
應用本科人才培養新范式:
以“工學交替”推動產教融合
文丨通訊員 夏妍春 呂 嬋 本刊記者 陳之騰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以創新“工學交替”模式為核心,聚焦智能制造產業關鍵鏈條,輻射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綠色低碳與環境保護、先導產業質量與標準化等本科專業群,推出產教深度融合改革方案。
01 厚植產教融合基因,
夯實改革基礎
對接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學校以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為抓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聘請行業頭部企業的專家,組成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深度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
作為目前本市唯一一所以“工業大學”命名的高校,二工大堅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特色,依托區位優勢與近60家行業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開展“工學一體”“項目化教學”應用型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近三年,學校學生申請/授權專利8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890余項,并蟬聯第46、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物流與貨運代理”項目金牌。
02 創新“工學交替”模式,
實現“四對接”突破
學校堅持“工科為強、非工為需”學科專業發展策略,以智能制造、標準化工程試點改革專業為牽引,打造“點(試點專業)—線(學院專業群)—面(學校)”立體化產教深度融合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開展校內學習和企業帶薪實習分班交替進階式培養,實現崗位需求與專業課程、專業課程與職業能力、教學內容與應用場景、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四對接”。試點專業學生在整個本科學習階段采用工學交替(Co-op)的模式,4學年共完成10個模塊的學習,其中大一在校內完成通識基礎課程的學習,大一結束的暑假開始進行校外崗位培訓,完成認知實習模塊,然后以4個月為一個模塊,校內校外交替完成校內專業課學習和校外企業帶薪實習。在整個本科學習階段,校外共完成5個模塊16個月的企業實習,落實崗前培訓、進階崗位實習、項目實踐、畢業設計等環節,創新開展人才培養關鍵能力與產業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與深度耦合。
試點專業學生在四學年內分階段完成“基礎認知—通用技能—崗位能力—擇業能力”進階培養。智能制造專業群通過“校內課程+企業項目”雙軌學習,讓學生掌握工業機器人操作、PLC編程等核心技術。智能制造工程專業負責人周豐旭表示,專業群以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為牽引,引入行業產業資源、重構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促進人才供給與需求無縫銜接。
學校先后與行業頭部企業開展8個批次的訂單班聯合培養,形成校企育人“雙主體”,將企業課程前置,學生深入企業實習實踐、畢業設計引入項目制,讓企業“出題”由學生“作答”,實現“精準定向,縮短周期,入職即用”。
學生在智能制造工廠實驗室進行虛實結合沉浸式學習
03 建立跟蹤評價機制,
護航畢業生職業發展
“招培就測”聯動,精準契合產業脈動。學校研制出“生源質量指數—就業質量指數”二維四象限專業建設質量監測指標體系,交叉分析招生吸引力和市場認可度,及時調整招生計劃。依托數字化平臺,實時掌握上海產業大數據、全過程就業調研數據,為學校在學科建設、改進人才培養方案、產教融合等方面賦能。近五年,基于數據分析,學校新增及新申報“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標準化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多個契合產業趨勢的專業。47個本科專業中共有智能制造工程等38個專業緊密對接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占比達80%。畢業生服務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占比70%以上,服務浦東“六大硬核產業”占比近50%,學校專業與產業的適配度顯著提升。
跟蹤調查導向,校準人才培養航線。學校持續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調研結果反哺學科專業。
全周期跟蹤評價,護航職業發展之路。學校開展全方位職業指導,依據評價結果優化專業與課程設置,貼合產業需求。
設立“職業發展評價觀測點”,夯實評價工作根基。學校構建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生態體系,邀請企業人事部門成立“職業發展評價指導委員會”,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近三年已將128項行業標準融入教學指標。同時,在長期錄用畢業生的企業設立“職業發展評價觀測點”,促使學校人才培養更貼合企業實際需求,有效提升畢業生職場適應能力。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與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校企聯合指導畢設工作
原始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0khZFuJD8aad3jmA_hj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