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 記者:劉昕璐
“本科3年畢業——正在普遍化!從對大學有實感起,‘本科至少讀4年’幾乎是一條鐵律,這是因為我國高校本科大多實行學年學分制,既要求學生修滿一定學分,又要求固定學習年限(一般4-5年)。而現在,這條鐵律不再‘鐵’了。在國內高校集中推行完全學分制的風潮下,只要修滿學分,本科生最快3年就可以畢業。”最近,網絡上對大學的“畢業快車道”又掀起一波討論。
進入7月中旬,各大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開始陸續發放。本科三年畢業,真的普遍嗎?早畢業、早就業,看似很酷,但如果給你選擇,你是否愿意迎接挑戰?記者采訪發現,實際上,“本科3年畢業正在普遍化”的表述不盡準確,但各大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也的確正在優化,隨著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完善,面向未來,3年畢業一定不是個別現象。
3年畢業普遍嗎?大多數同學“沒見過”
最近,在一篇名為《大學,不用讀4年了!》的微信推文里介紹了一個個案故事。今年6月13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丁婧雯僅用3年時間便完成了全部課程修讀要求,順利通過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答辯畢業,被授予學士學位。近年來,哈工大實施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結課答辯申請制,成為打破常規、縮短學制的全新探索舉措。目前,已有138名學生完成答辯。
與此同時,該推文介紹,一批高校自2022年起集中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現已步入改革深水期,其本科生也將在今年迎來全體“3年制”時代,并列出一張“大批高校,進入本科‘3年制’時代”的表格,其中羅列了長安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海南大學、山西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江蘇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19所高校的政策概況。
表格中提及,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從2006年實施,四年制的本科學習期限為3~6年,允許學有余力的同學比一般同學多選讀課程,提前修滿培養計劃規定的學分和環節,提前畢業。同時,允許部分同學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延長學習期限。
評論區,網友們炸開了鍋。“從我2006年讀大一的時候就在說學分制了,能提前修完的能提前畢業。但實際情況是就算自己能提前修完,有些考試不能提前考”“雖然說是有,但沒見過,我們專業大四上還有必修課呢,提早選不了”……
青年報隨機在線下找了10多名大學生,大多也普遍表示“好像大家都是4年畢業”。已成為今年西部計劃志愿者的上海第二工業大學2025屆應屆畢業生曾婕說:“我現在肯定沒機會了,如果是新生,我覺得,3年讀完是好事,但也意味著要更壓縮時間和迎接艱巨挑戰。”她坦言,理工科課程前兩年本來就不少,壓力也挺大的。要壓縮時間投入學習,就意味著實踐和實習的機會減少。
“如此,大學生活可能會異常艱苦,但說到底又比人家快一年畢業,時間優勢是很大的。我想,對整體規劃是有幫助的,但是想探索興趣,想體會多彩的大學生活和青春,4年正好,感覺也是有利有弊吧。”曾婕說。
心動提前畢業,前提是需要很強的規劃性
省學費、盡早就業、提前備考……只要修滿學分就能取得畢業證,快一步畢業,看起來確實好處多多,但其實,能達成的仍相對是個案。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夏妍春專門查詢了一番政策實施以來學校提前畢業的學生數,一共是2人。
她強調,學制和修讀年限其實是兩回事。“大多數大學實行的均是4~5年制的本科教育。4年是經過普遍論證相對科學適度的年限,讓學生們有科學的時間去探索專業知識的奧秘。在引入完全學分制后,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規劃,在3到6年的時間范圍內完成學業。3年和6年,分別是最早和最晚的時間。一旦超過6年,學生就只能以結業或肄業的方式離開校園,但3年也并非容易。”
這就好比是一場彈性十足的跑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選擇提前沖刺或者穩步前行。對于那些學習能力出眾、規劃能力極強的學生來說,提前畢業并非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他們依然需要在入學伊始,就與輔導員、導師緊密溝通,精心設計自己的學習路徑。每學期的課程安排,如何避免時間的沖突,哪些課又能申請到免修,都是需要極為細致的溝通、規劃和安排,因為常規實際還是需要4年。
“課程的修讀順序、教室資源以及課程開設的實際情況,都要做研究,與此同時,學校也會出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慮,設置每學期最高修讀學分的限制,以避免學生因過度勞累而影響學習質量。想要提前到3年畢業,并非人人適配,這是很具挑戰的一件事,因此,也不必看到一些消息的放出就盲目羨慕和跟風,關鍵還是先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知,并對未來發展方向有明確的規劃。”夏妍春提醒道。
她也分析說,在學分方面,大學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從早年200個學分,到如今大多在150~165個學分,這一變化反映了學校對學生學習負擔的關注和對課程設置的不斷優化。學分的減少并不意味著學習內容的簡化,而是更加注重課程的質量和學生的實際收獲。因此,放之于早年,學分高位時,想要提前畢業就更顯得不太可能。
推出本研融通項目,開展長周期全過程培養
其實,早在2000年初,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就成為完全學分制的探索先鋒。
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林偉告訴記者,完全學分制、一生一策,都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自主構建自己的學習體系,對此,學校也同步在優化培養方案,對標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目標。
復旦大學今年開始全面推廣的教育教學改革3.0方案,其中提出了“四個融通”,包括:多元融通通過“2+X+Y”的立體交叉,賦予學生自主構建多元知識結構的權利和能力;本研融通開展長周期、全過程培養;招培用融通以招生牽引培養、以就業倒逼培養;教與學融通以人工智能最新發展全面驅動和賦能人才培養。
林偉說,改革的核心是育人質量。對此,學校還將通過“一通、二壓、三提升”確保優質教育。其中,所謂“一通”,即指本研課程全部打通。全校采用一套課程代碼,按難度區分學段,1~4適用本科階段,5~8適用碩博階段,實現跨學科、跨院系、跨階段課程互通互選與資源共享。“二壓”,則是指壓學分、壓水課。“三提升”,則指提教學難度、提實訓強度、提智能密度,以此確保優質教育。
當下,復旦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將從“專業”變為“項目”。在今年的本科招生環節,推出120個項目招生,其中包括67個本研融通培養項目,53個交叉學科項目。
“面向未來,3年畢業一定不是個別現象。通過完成培養方案,達成培養目標,學生即可畢業。”林偉介紹,在復旦大學更多推出的本研融通項目中,6年完成碩士,8~9年完成博士的學生也會較之前更多。
原始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7/24/17533373181146266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