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來源:文匯報 作者:謝華清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強國建設對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必須全面彰顯龍頭牽引作用。日前,上海市啟動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高校要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錨定產業變革方向、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對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動作為推動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更要鏈接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暢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不斷培育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發揮大學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為教育強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錨定產業變革方向,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高等教育領域要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推動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是關鍵落腳點。
應用型高校要錨定產業變革方向加強學科專業布局。一方面要優化供給側布局,做好專業調整“加減法”,著力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變革推進產教融合專業群改革,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的無縫銜接。比如,筆者所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聚焦智能制造產業等關鍵鏈,結合學校理工特色,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綠色低碳與環境保護、先導產業質量與標準化等專業群,充分彰顯應用型特色。
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可以“先立后破”,加快布局面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分類逐步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可聘請相關學科專業領域龍頭企業的專家,組成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深度參與學校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構建及時響應產業變革的人才培養機制。
聚焦產業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培養適配度
作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應用型高校必須推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無縫銜接,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要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適配度。
高校當以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為抓手,推進“企業出題、校企共答、市場閱卷”協同育人機制。可探索由龍頭企業專家組成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深度參與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實習實訓,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機銜接。
高校的人才培養改革,一方面要著力聚焦未來卓越創新工程人才,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探索“校所政企”成建制聯合培養人才,構建全產業鏈人才培養新模式;另一方面要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急需培養人才,發揮優勢聚焦重點行業開設人才培養專項班、訂單班;圍繞特定專業領域開設微專業,跨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高校還應積極利用新技術優勢,構建“AI+產業”協同創新生態。比如,積極打造面向智能制造產業人才培養的工程實踐教育教學應用示范平臺、產教融合實訓平臺等,不斷夯實高水平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精準契合產業脈動,構建協同育人生態體系
應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體系發展的適配度,更需要完善學科專業布局規劃的高質量師資隊伍。
高校一方面可以在學校設置產業教授、企業導師流動崗;另一方面可以在企業設置技術顧問、訪問工程師流動崗;同時還可以推動校企雙方聘請產業教授、技術顧問聚焦本行業技術瓶頸共同開展項目研究、工藝開發,聘請企業導師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崗位實習指導老師,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發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協同開展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
同時,應用型高校應該精準契合產業脈動,建立畢業生職業發展跟蹤評價機制。根據就業狀況、職業發展、服務貢獻度、特色優勢顯示度等維度持續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通過“招生-培養-就業-測評”一體化聯動,構建對接產業需求、適應未來產業、動態調整的專業發展格局。高校還可以設立“職業發展評價觀測點”,全力構建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生態體系,通過畢業生職業發展跟蹤評價機制,持續優化專業與課程設置,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適配度。
作為上海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高校,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堅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特色,以智能制造專業群、標準化工程專業試點改革為牽引,創新“工學交替”模式,開展校內學習和企業帶薪實習分班交替進階式培養,試點開展學生在本科學習全過程中的分階段多模塊企業實習,落實崗前培訓、進階崗位實習、項目實踐、畢業設計等環節,實現崗位實習不斷線,理論與實踐進階融合,創新開展人才培養關鍵能力與產業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與深度耦合。
暢通科技和產業創新,釋放成果轉化“大效能”
科技創新只有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而大學作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承擔起推出創新成果的責任,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支撐,進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不同于研究型大學,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應用型高校必須聚焦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并緊扣這一目標,通過推進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建設等,推動建立技術轉移“大網絡”,從而進一步促進地方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科研同樣也必須創新有組織科研的模式,持續搭建技術轉移“大團隊”,推動成員主動“揭榜攻關”,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地方經濟增長。
同時,應用型高校可以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校企地合作聯盟,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大平臺”,實現高校與行業產業間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加強政策支持,著力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松綁賦能,釋放科技成果轉化“大效能”。
(原載于2025年5月2日《文匯報》,作者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