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第十六屆學術年會——第二屆“零碳未來:面向碳中和的前沿技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新材料學會、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能源與材料學院等多家單位共同承辦。
校長謝華清在開幕式上致辭,他強調了高校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使命與擔當,表示學校將以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助力綠色低碳轉型。能源與材料學院院長王元元介紹了學院在碳中和領域的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會議由能源與材料學院于偉教授主持。

會議特設“企業難題發布”環節,面向產業一線的實際痛點和技術瓶頸,搭建起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精準對接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景。上海產學研合作協會集成電路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盧紅亮教授介紹了專委會職責,并分享了集成電路產業低碳發展的技術需求;中興通訊熱設計首席專家張顯明做了《通訊及算力產品熱管理現狀及未來展望》的報告,介紹了通訊設備與算力產品在熱管理領域的現狀、發展趨勢及當前的產業需求;海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TO余國新博士現場發布“揭榜掛帥”項目,重點尋求集成電路與能源管理領域的技術攻關合作;上海通敏車輛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薛祖輝總經理介紹了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領域的技術需求。
在隨后的學術研討環節,二十余位專家分享了各自在芯片傳熱,熱管理材料與技術,及“雙碳”技術等領域的最新成果與前沿進展,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多維度的技術支撐與學術思考。
在芯片系統的微納尺度傳熱方面,上海交通大學鮑華教授做了《集成電路中微納尺度傳熱和電熱協同設計》的報告,同濟大學陳杰教授做了《低維系統中聲子輸運和熱傳導》的報告,上海交通大學鞠生宏副教授做了《AI輔助的芯片熱管理材料設計》的報告,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顧驍坤教授做了《三維集成中的熱管理問題》的報告。
在芯片材料熱物性測試方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楊莉萍研究員做了《先進材料熱學性能表征與應用》的報告,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李一凡副教授《做了基于掃描熱顯微鏡的材料微納尺度熱物性表征》的報告,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韓猛副教授做了《基于低頻FDTR的熱界面材料導熱性能和缺陷探測研究》的報告,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李鳳儀副教授做了《功率器件HEMT陷阱態的原位高空間分辨率檢測方法》的報告。
在熱管理材料與技術方面,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唐忠鋒研究員做了《PVA基熱界面材料研發進展》的報告,上海理工大學陳曦教授做了《低溫脈動熱管傳熱特性研究》的報告,上海理工大學張冠華教授做了《微尺度相變強化傳熱流動機制》的報告,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潘振海教授做了《高功率芯片相變冷卻技術研發與應用》,上海海事大學田鎮教授做了《基于微通道液冷板的電池熱管理系統》的報告,上海交通大學馬濤副教授做了《光伏高效被動式熱管理與能效提升技術》的報告,上海理工大學楊英英副教授做了《被動熱濕管理材料研發》的報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徐屾副教授做了《基于熱管的輕量化動力電池模組熱管理系統》的報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華副研究員做了《芯片嵌入式歧管微槽道散熱技術》的報告。
在“雙碳”相關技術方面,上海理工大學武衛東教授做了《制冷熱泵技術創新應用》的報告,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劉少帥研究員做了《液氫溫區小型低溫制冷技術》的報告,上海交通大學林尚超副教授做了《低碳可規模化龐壓卡效應冷卻和大規模低能耗固態儲氫研究》的報告,上海海事大學徐會金教授做了《航運船舶碳捕集分離技術》的報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的王博翔研究員做了《基于可逆金屬電沉積與納米光腔設計的動態光熱輻射調控》的報告,上海交通大學閆君副教授做了《基于氣固化學反應的儲能技術》的報告,上海海事大學闞安康教授做了《基于相變蓄能及真空絕化一體化的冷鏈物流裝備》的報告,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呂鳳勇副教授做了《疏水表面冷凝液滴動態行為及強化換熱研究》的報告。
此次會議匯聚了學界與產業界專家,通過主題報告、需求發布、技術交流等形式,為碳中和領域提供了高水平的知識共享與合作對接平臺。與會專家就芯片散熱、熱管理材料與技術、“雙碳”技術等關鍵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有效推動了區域綠色低碳產業的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