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 記者:劉昕璐
2分鐘就能一筆一畫生成一張油畫肖像、實測不用任何手控以意念控制一輛康復輪椅車的行進、跟著AI帶教學習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極拳……9月24日下午,記者在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現場感受高校界的創新策源能力。
◆ 580項科技創新成果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工博會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品牌展會和促進國際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展示推介68所高校精心遴選的58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42所,占六成多;按地域分布來看,上海地區高校21所,國內其他省市高校47所。
28所高校以校為單位獨立布展并展示推介,展現高校重大科研進展和服務社會的重大應用成果;在集中展示區,40所高校以實物、視頻、圖片等形式集中展示高校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此外,還設置會場區、活動展示洽談區等功能區域,讓專業觀眾了解高校更多維度的科研創新生態,及政產學研合作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繼續通過高校科技成果數字化展示平臺,以及工博會官方線上平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3+5+365常態化展示。
原始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在今年工博會高校展區內,目之所及都能看到極具發展潛力的原創成果。
◆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突破性成果頻出 ◆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高校的科研人員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在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當好尖刀連、排頭兵。在工博會高校展區的各大展臺中,處處都能感受到高校科研人員的使命意識。
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電腦、智能家電背后,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組件——芯片。而芯片的設計需要借助專門的設計軟件(EDA工具)才能完成。復旦大學曾璇教授團隊圍繞國產高性能處理器設計和模擬集成電路芯片設計等重大需求,建立了人工智能的集成電路自動優化方法、基于機器學習的集成電路統計分析方法、基于深度學習的可制造性設計方法、電路綜合優化,為模擬集成電路和數字集成電路的人工智能設計EDA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框架和國產工具的支撐。目前該技術已在我國上海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應用和重要半導體企業獲得應用。
在上海交大展臺前,一臺監測設備“緊盯”高速旋轉的航空發動機。這套“多物理場測試診斷系統”由上海交大歐陽華教授團隊研發。隨著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復雜工況下的結構完整性和流動穩定性是制約國產航空發動機發展的難題。這款診斷系統可實現對復雜系統關鍵現象的多維度、全過程觀測與診斷,目前已先后在航發商發與航發燃氣渦輪研究院的兩個型號臺架完成驗證,展現出良好的工程適用性與推廣前景。
◆ 人工智能激發經濟新活力 ◆
隨著大模型等關鍵技術不斷突破,人工智能應用加速落地,不斷點亮千行百業,多樣化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在工博會高校展區中,人工智能技術無疑是最閃耀的存在。
上海交通大學智能媒體與創意實驗室在現場帶來的項目是《基于物理仿真的3D油畫創作系統》,只需要用戶拍一張照片,等待2分鐘就可以得到自己肖像的油畫作品,并能沉浸式體驗油畫創作的過程。
“我們的系統模擬了畫家的運筆邏輯來作畫,并且基于流體力學公式建模了3D的真實感油料,能實現畫布的顆粒感、筆刷劃過顏料表面留下的溝壑感和打上光照后呈現的油質感光澤等細膩的油畫效果。”集成電路學院博士劉勁帆這樣告訴記者。

今年4月,上海體育大學聯合百度AI共同研發了全國首個“非遺武術大模型”,該模型也亮相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現場。該大模型具備技術示范、知識問答、智能帶教、動作糾錯4大核心功能,能夠為非遺武術愛好者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科學化的實時反饋,還能為專業運動員提供即時的反饋和糾錯。
記者現場跟隨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研究生勞嘉歡一起跟練了24式太極拳,“它的數字人是捕捉了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國際級運動健將朱宏燕老師的演練動作。在跟練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前、后、左、右四個視角全方位觀看學習數字人的動作。同時,右側屏幕中會實時顯示我們和數字人動作的相似度,并提供語音、文字和畫面指示箭頭的指導,比如在做摟膝拗步動作時,大模型會提醒左腳往前一點、右手往上一點。”勞嘉歡說道。
以往人工捆扎一把掃帚平均需要3分鐘,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何成教授團隊研發的智能柔性捆扎機器人做同樣的工作僅需20秒。近年來,該團隊聚焦棒材自動化捆扎領域的需求開展了系統研發工作,既可以實現對不同直徑鋼筋、鋼管等定長捆扎,還能捆扎秸稈、竹條,同時可以實現拖把桿等小型棒材全流程自動捆扎。
◆ 回應民生關切腦控康復輪椅亮相 ◆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創新的前進方向,創造美好生活也離不開科技創新。服務民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落腳點。今年工博會高校展區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呈現了大量服務民生的科技成果,展現了新時代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求真務實精神。
支架放進身體里,半年后還要再開一刀取出來,老人小孩哪經得起這么折騰?不少患者家屬的擔憂,道出了傳統醫用支架的痛點。華東師范大學張利東教授團隊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款抗菌可降解水凝膠導管支架,其可隨組織愈合智能降解,解決了傳統支架降解速度與愈合節奏不匹配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能覆蓋大部分需要支架治療的醫療場景。
在醫療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一款名為“腦控康復輪椅”的突破性智能設備正為重度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帶來新的希望。這款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許東升教授團隊與上海大學、韶腦科技公司楊幫華教授團隊聯合研發的創新產品,通過前沿的腦機接口技術,實現了“思維即行動”的革命性突破,為脊髓損傷、漸凍癥、腦卒中等患者開辟了全新的康復路徑。
記者現場實測發現,通過腦電波的采集, 只要集中意念看向在屏幕上的四個箭頭的任意一方,就能控制輪椅車的前進后退左轉右轉,完全沒有依靠手部操控。
據介紹,這款腦控康復輪椅開創了“控制-反饋-康復”三位一體的主動治療新模式。通過任務模式和自由模式的雙重訓練機制,不僅能有效刺激患者運動皮層的神經重塑,更能系統性地鍛煉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腦控能力。這種創新設計將被動康復轉變為主動治療,為患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康復體驗。
原始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9/24/175871329913593203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