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來源:《文匯報》06版 作者:謝華清

當前,我國正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傳統專業碩士培養中,校企協同淺、實踐能力弱、供需匹配難等問題仍較突出。
作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特色的地方高校,更加需要滿足區域產業關鍵領域需求,以關鍵領域“成建制住企聯合培養模式”為突破口,推動專業碩士教育從“單點合作”向“體系化共建”轉型,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的卓越工程師。
跳出校園“圍墻”,培養“知行合一”創新人才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養知行合一的應用創新型人才,但長期以來,傳統培養模式與產業發展需求存在三重錯位,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首先是校企協同存在“表面化”困境。以往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短期實習、企業參觀等淺層層面,企業參與培養的積極性不高,僅少數企業能提供實踐崗位,且很少開放核心技術環節與科研項目。以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為例,行業存在10萬量級人才缺口,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常出于企業對技術保密的訴求、高校缺乏對接機制等原因而難以深入,導致學生接觸的實踐內容與產業真實需求脫節。
其次是企業實踐存在“碎片化”短板。傳統培養中,實踐環節多分散在課程間隙,時長短、任務散,學生難以系統參與完整的工程項目。大多數研究生在畢業前僅參與過1至2次短期實習,對產品制造工藝、研發全流程等產業實際工作缺乏系統認知,入職后仍需企業花費6至12個月重新培訓,無法快速勝任崗位需求。
第三是培養評價存在標準“單一化”傾向。長期以來,專業碩士畢業評價存在標準單一化現象,過度依賴學術論文,忽視了工程實踐成果的價值。比如,在醫工交叉培養中發現,不少研究生因專注于臨床設備研發,難以抽出時間發表學術論文,卻在醫療器械創新與系統研發等領域取得了可落地的技術成果,但這些成果在傳統評價標準下并不能成為學生的畢業依據,打擊了學生參與實踐創新的積極性。
專業碩士教育若要破除以上痛點,必須跳出校園“圍墻”,讓培養過程深度嵌入產業發展鏈條。“成建制住企聯合培養”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通過規模化、體系化、長效化的校企協同,擺脫傳統培養的現實困境。
打破校企壁壘,構建“三鏈融合”培養體系
“成建制住企聯合培養”的核心在于打破高校與企業的壁壘,構建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三鏈深度融合的培養體系,讓專業碩士在真場景、真項目、真需求中成長。
首先,需要“三方協同”夯實機制基礎,破解“協同淺”難題。打破傳統校企“雙邊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席決策機制,形成權責清晰、資源共享的協同格局。
在政府層面,可以考慮將“成建制住企聯合培養”納入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給予專項招生指標與經費支持;學校層面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統籌住企培養的招生、課程、導師管理,優化企業導師選聘、培養方案審定等流程,確保企業全程參與培養關鍵環節;企業層面除了提供實踐崗位,還可以派出特級技師、大國工匠等參與培養方案制定,將不同模塊的產業課程融入教學體系,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技術同步更新。
第二是以工學交替優化培養流程,破解“實踐散”難題。可通過創新設計“1+2(3年制專業碩士)”“0.5+1.5(2年制專業碩士)”多類型的長/短周期培養模式,將實踐環節系統嵌入培養全過程。研究生可以第一年在校完成工程數學、管理倫理等基礎課程學習,后兩年全周期入駐企業、科研院所等,以“準員工”身份參與完整的工程項目。
在企業實踐期間,學生需跟隨企業導師參與真實任務,從參數調試到工藝優化,從項目討論到成果落地,全程沉浸式體驗產業工作流程。同時,為確保實踐質量,可推行“雙導師+導師組”制度:校內導師側重學術指導,幫助學生將實踐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企業導師側重技術指導,傳授產業一線的實操經驗與工程思維。通過“企業內部交流+學校團隊研討+校企定期對接”的聯動機制,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與學術困惑。
第三是以多元評價重塑標準體系,破解標準“單一化”難題。應更加徹底地改革專業碩士畢業評價標準,建立以工程實踐成果為核心的多元評價體系。具體而言:一是拓寬成果認定范圍,將發明專利、產品研發報告、工藝優化方案、企業技術認證等各類實踐成果納入畢業依據;二是完善評價流程,構建“企業初評+校企聯評+第三方評估”的三級評價機制,企業專家從產業應用價值角度打分,校內導師從學術規范性角度把關,第三方機構負責質量監督,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三是建立動態反饋機制,將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成果轉化率等指標納入培養質量監測體系,定期調整培養方案。
深化產教融合,助更多卓越工程師成為“工程尖兵”
“成建制住企聯合培養”不是簡單的培養方式調整,而是專業碩士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面向未來,作為高水平應用創新型大學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進一步深化,推動產教融合向更高水平發展。
首先需要打造區域共享的實踐平臺。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整合高校、企業、科研院所資源,建設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全流程共享式實踐平臺”,讓更多高校與企業共享優質實踐資源,降低單個學校與企業的投入成本。
同時,要完善長效穩定的協同機制。打通企業技術骨干與高校教師的雙向流動通道,推行“產業教授”制度,讓更多企業高級工程師進入高校授課,同時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產業需求動態反饋機制,定期發布學科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報告,引導高校及時調整學科專業布局與培養方案。
再次,需要拓展跨域融合的培養領域。在現有合作領域基礎上,將“成建制住企聯合培養”模式延伸推廣至上海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讓更多卓越工程師成為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的“工程尖兵”。
專業碩士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成建制住企聯合培養”模式讓高校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讓學生在解決產業真問題中成長,真正培育出支撐科技自立自強、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卓越工程師。這既是應用創新型高校的責任擔當,也是專業碩士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